灰头鹀

Emberiza spodocephala   Pallas
   

  25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指名亚种)
雄性成鸟(春羽):嘴基、眼先、颊和颏斑灰黑色;头全部、颈周和胸绿灰色而微沾黄,有时具黑点;上背、肩橄榄绿色,微沾赤褐,羽中央具宽阔黑色条纹,羽缘黄褐;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浅橄榄褐色;尾羽黑褐,中央尾羽具黄褐色羽缘,其余尾羽绿亮褐色,外侧第二对尾羽内翈具白色楔状斑,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白,仅内侧有一斜黑斑,外翈羽端具褐斑;小覆羽淡红褐色,中和大覆羽黑褐,外表沙褐色,羽缘色浅羽端呈牛皮白色;内侧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褐黑色,外翈羽缘赤褐;小翼羽和初级覆羽褐色;飞羽暗褐,外缘淡赤褐色;胸淡硫黄色,至肛周和尾下覆羽转为黄白色;胸侧和两胁淡褐而具黑褐色条纹;腋羽淡黄;翼下覆羽黄白色,羽基暗色。
雄性成鸟(秋羽):头和颈橄榄绿色比较显明,头顶和颈部各羽有部分尖端黑褐,其它体羽同春羽相似;前颈和胸部的黑点不显明。
雌鸟(春羽):眼先、眼周和不清楚的眉纹牛皮黄色;颊纹淡黄延伸于颈侧;耳羽褐色,具黄色轴纹;头色较雄者发褐而颊部和颏不黑;喉和下体淡硫黄色,喉和上胸微沾橄榄绿色;由暗黑色点斑形成的颧纹颇为明显;体侧和两胁棕褐而具黑色条纹;下腹和尾下覆羽黄白色;其它部分与雄者同但较浅淡。
雌鸟(秋羽):头部褐沾棕褐色并具黑色条纹;上体淡褐,具粗著的黑色轴纹,背和肩羽尤为明显;喉淡橄榄黄色,胸部较褐,常具暗色点斑;下体白色,胸和腋部沾黄;其余部与春羽相似。
虹膜褐色;嘴棕褐,下嘴除先端外,色浅;脚白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15.9—19 130—148 10—11.4 66—72 60—63 18.5—21
♀♀(5) 15.2—17.3 125—140 10—11 62.5—69 59—63 18—21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头、颈、颏、喉和胸均灰绿色,背面橄榄褐色,具有黑褐色条纹,下体亮黄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15.9—19 130—148 10—11.4 66—72 60—63 18.5—21
♀♀(5) 15.2—17.3 125—140 10—11 62.5—69 59—63 18—21
;

生物学

生态 灰头鹀栖息在平原以至高山,可见于海拔3000m左右。生活于山区河谷溪流两岸,平原沼泽地的疏林和灌丛中,也在山边杂林、草甸灌丛、山间耕地以及公园、苗圃和蓠芭上。
常成小群活动,除繁殖期成对外,也有单独活动者,性不怯疑,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时才飞离。当受惊时发出短促的“chip”声。繁殖期雄鸟当叫声近似三道眉草鹀,但音节较少,多为4—5个音节,而不大响亮。
杂食性,在吉林省早春和晚秋时以杂草子、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,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其他昆虫,据郑作新等(1958)1956年4、5、8、9、四个月在河北昌黎所采28个标本中,发现食物中昆虫占17.6%,野生植物81.6%,其他动物少许。1957年在湖南采到4个标本,发现10—11月的2胃中有昆虫和植物质,另一个胃中有稻米,4月间的一个胃中全为昆虫。
5月上中旬见多群从南方迁到东北区,一部分继续北上,一部分留在山区繁殖。繁殖期成对活动,通常在树上不大移动位置,不像一般鸟类那样活跃地跳来跳去,只是常颤动尾羽,不断显示出白色部分。5月下旬和6月上旬在华北和东北营巢。据寿振黄(1936)5月间曾在河北东陵林区采到巢和卵。巢由干草和细根构成。卵呈浅蓝色,上具黑色条纹。卵的大小为18—19mm×14mm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4年6月在河北北部也曾采到巢和卵。巢建于矮灌木丛中的地面或离地不高的树枝上,呈杯形,巢由干草茎、叶筑成,结构紧密,内垫细根、草茎等。二个巢的大小;外径9.4cm×9.9cm,高5.4—6.9cm,内径5.3cm×5.5cm,深3.4—4.4cm。又据郑光美1958年6月8日在吉林省饮马河河漫滩小树上和同年6月12日在吉林省土门岭山腰杉林中各发现一巢,巢外径8—10cm×9—11cm、内径5.5—6cm×6—6.5cm、深3—4cm、高6—7.5cm。两个巢均由干草茎编成,结构松散,巢外廓不规整,内垫薄层马毛。一巢内有1卵,另一有5卵,卵淡绿色,上具褐紫色点斑,尖端斑较稀,钝端较密集,卵重为1.8一1.9g,卵的大小为16.5—17.5mm×13.7—14.2mm。
我们在长白山区发现15巢,大多筑于小树根部,有的在树杈上,有的在根旁,而很少在离地较高的枝间。仅由雌鸟营巢,历经4—5天;巢的结构大多比较松散,呈杯状,主要由于草茎、叶构成,内垫以细草根及茎等;巢(15个)大小:外径8.0—14.0cm、内径5.0—7.5cm,高4.5—9.0cm,深3.5—6.0cm。
年产两窝,每窝产卵4—5或4—6枚。卵椭圆形,乳白至浅蓝灰色,带红褐色表斑,其形状为点、棒及发丝状,集中于钝端,绕成环状。卵(28枚)大小:18.4—20mm×13.8—14.9mm。产完卵通常是第二天开始孵卵,由双亲担任,每天孵卵时间占全日活动的86%。孵化期12—13天,孵化率(14巢)为87.9%;出巢率为60%,繁殖力为1.3只/(对?年)。
两性共同育雏。1980年7月在白山站附近观察5只,4日龄一窝雏鸟的亲鸟的育雏活动,每天喂雏15小时,共喂292次,甚至在小雨中也不间歇。雏鸟留巢期12—13天。
雏鸟体重增长曲线拟合logistic转换方程,所得参数:渐近线为15.3g,拐点3.85天,增长率(K)为0.557,t10—90为7.9天;雏鸟体重增长的logistic方程为:
在长白山6月上旬见到家族群,8月形成大的混合群,陆续南迁。在迁飞前,常见它们向天空中翻飞,之后又落回原处。10月末左右迁徙结束。

生境信息

灰头鹀栖息在平原以至高山,可见于海拔3000m左右。生活于山区河谷溪流两岸,平原沼泽地的疏林和灌丛中,也在山边杂林、草甸灌丛、山间耕地以及公园、苗圃和蓠芭上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很多,能啄食大量杂草种子有防莠作用;也啄食昆虫,有益于农林。虽然也啄食一些容物,但数量不大,且多系拣食地面被遗弃的。故应列为益鸟加以保护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很多,能啄食大量杂草种子有防莠作用;也啄食昆虫,有益于农林。虽然也啄食一些容物,但数量不大,且多系拣食地面被遗弃的。故应列为益鸟加以保护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三个亚种对比,日本亚种的翼较指名亚种为短,嘴峰也较短,而且喉、胸呈黄色而非绿色。西南亚种与指名亚种相比较,前者头、胸均橄榄绿色,腹部辉黄,后者的头、胸灰绿,腹部淡黄,均有显著区别。
亚种分化 本种共分化为3个亚种,均分布于我国

检索表文本

现检索于下:
喉和胸绿灰,下体淡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E.s.spodocephala
喉和胸橄榄绿色,下体鲜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方亚种 E.s.sordida
喉和胸黄色,外侧两对尾羽的白斑狭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日本亚种 E.s.personata(247)